辛弃疾的“弃”和“疾”:
辛弃疾词三首
导读:独一无二的辛弃疾
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说:
“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千古词帝李煜
,
“
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确实如此,然而李后主的这份改变是因为其自身遭际所致,国破家亡,由一代君王到阶下之囚,心性也会随之变化,到底这种改变还是不自觉的
。
词经历
了柳永、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努力,到了辛弃疾的手上就不再仅仅是
“
诗余
”,
而是可以与诗歌文章相提并论的情感载体了
,所以,辛弃疾在词中融入边塞风物,唱出军旅豪情,就不仅是开拓了词的境界,而且是一种自觉的写作
追求了。
这份自觉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辛弃疾出生在沦陷地,当时,南宋偏安一隅,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汴
州
”,
对于丢失的北国中原并无收复的想法,只顾得欣赏《后庭花》的婉转清丽,哪里会虑及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辛弃疾的祖父大约是个义士,从小就对辛弃疾有勿忘国耻的教育,所以辛弃疾二十一岁时趁着金兵大举进攻南宋的机会拉起了一支队伍,至于之后
劝说耿京归顺
南宋,
而耿京遭
部将暗算,轻骑入营砍杀叛徒一事已经显示出青年辛弃疾的英武和胆识。
可是一个人再有本事,没有施展的舞台,也只能徒呼奈何。辛弃疾
归南宋以后,因为其北人的身份不被重用,不是被委以文职,就是被频繁调动,驰骋疆场、北定中原、恢复北宋的愿望只能在梦里谋划,现实
中只能借着文字
——
准确地说是词
——
来
纾
解怀抱。失去了钢刀利剑,
手中只能借着羊毫软笔写他的血性,
描他的
无奈与失意。所以我们看辛弃疾的词充满了英雄气,即使是牢骚,也一样充满气势。他的文字不是
墨迹,而是刀剑凿刻的。我们读他的《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读他的《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只是去读,不用去深入地理解,就能感受到一股凛然的杀气和遮掩
不住的磅礴
之势。
重点解读:辛弃疾词三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
予,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
(1176
年
),
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
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唐苏
鹗
(è)
的《杜阳杂编》中
记载:
“
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
‘
菩萨蛮
’
。
”
词牌名
“
菩萨蛮
”
由此而来。
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东南六十里处。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城区西北部的贺兰山上,因
“
隆
阜
郁然,孤起平地数丈
”
而得名。造口和
郁孤
台相隔百余里,那为什么《书江西造口壁》要写到百余里之外的郁孤台呢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辛幼安词》云:
“
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
(
哲宗孟后,高宗伯母
)
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
按照《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
(1129
年
)
八月,
“
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滕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
(
今南京市
)
赴浙西
”
。宋高宗带着
朝臣往
江浙逃退,隆祐太后带着皇室人员往江西逃退,可是
“
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
(
今湖北黄冈
)
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
珏
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
”,“
质明,至太和县,又进至万安县,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
”(
《三朝北盟会编》
),
据说后来因为装扮成农人才侥幸得脱。堂堂大宋沦落到如此地步,怎不令人心伤
?
何况辛弃疾这般血性男儿,途经此地,望着清江之水,连绵不断的远山,内心念及宋王朝的仓皇之状,于是有此词作。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
这一路的狼狈逃难,有多少妻离子散,有多少家破人亡
?
这一切,清江水默默无语,却也默默见证。此刻清澈的清江水,之前该有多少浑浊的血泪
?
曹操说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当年也该是这般景象吧。此刻即使溯游而上站在郁孤台上,
“
西北望长
安
”,
也只能是
“
可怜无数山
”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所在,很多不得志的诗人都喜欢用
“
望长安
”
表达自己渴盼回到朝廷的愿望:王勃在《滕王阁序》说
“
望长安于日下
”,
李白登上凤凰台后也写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当然,这里的长安应该指代的是汴京。辛弃疾用长安指代汴京,并不仅仅是在表达和王勃、李白一样的情...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4辛弃疾词三首-必修上册第三单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