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
册
第一单元
资料链接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捍卫与发展
——
基于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
田鹏颖、姜耀
东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是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恩格斯在晚年的著作中针对唯物史观提出了许多经典的理论,集中体现在19世纪90年代所写的五封书信(以下简称“五封书信”)之中:1890年8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9月21-22日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10月27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3年7月14日致
弗
兰
茨
·梅林、1894年1月25日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五封书信意在批判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以保尔·恩斯特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内“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套用。五封书信展现了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理论支撑,促使我们对唯物史观进行深入思考。
1.恩格斯五封书信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概念,明确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石。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把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作为社会历史进程中最基本的活动、“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的论断,指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之后马克思在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中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即人们在自己生产生活的社会中发生一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就是与他们一定阶段物质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他提出“两个决不会”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有条件的和有规律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并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马克思肯定了社会历史形态演进过程中决定性因素是现实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
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在社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捍卫与发展——基于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资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