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仙诗
,寻诗仙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本诗创作背景,理解李白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2.反复诵读,发挥想象,品味诗人描绘梦境所使用的意象以及梦境隐含的精神追求。
3.了解诗歌体式特点,通过对比阅读,分析诗体对于表达诗人情感的影响,理解诗人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
学习重
难点
1.重点:通过诵读,发挥想象,品味诗人描绘梦境所使用的意象以及梦境隐含的精神追求。
2.难点:了解诗歌体式特点,通过对比阅读,分析诗体对于表达诗人情感的影响,理解诗人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吟诗片段集锦。
这个夏天,一部动画电影将人们带回了大唐诗坛,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仙”之名源自于李白出到长安时与贺知章的相遇,
贺监对
李白的诗才惊讶不已,解金龟换酒,称他为“谪仙人”。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昔年有狂客,号尔
谪
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
鬼神。”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李白最具仙气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起来品品诗,品
品
人,品
品
“诗仙”的内涵。
二、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
1.自由诵读诗歌,体会本诗体式和情感表达上的特点,用两三个词语概括你的阅读感受,并批注在课文旁边。
2.本诗中哪些诗句最能激发你的想象?请选择其中一两句,创作一幅画。
示例:(1)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学习任务
一
解题诵读,整体感知
1.解题
“梦游”指梦中游历之意。梦游地点是天
姥
山,传说登山的人能够听到仙人天
姥
唱歌的声音,天
姥
山因此而得名。“吟”是诗体名,多悲愁慨叹之意。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写诗留给送别的朋友。“梦游天姥”是写作内容,“留别”是写作原因。
2.学生分享在预习任务中完成的阅读批注,并选择诗歌片段进行诵读展示。
示例:
恣肆奔放,想象瑰丽。蔑视权贵,傲岸不羁。
学习任务二 研读文本,鉴赏仙诗
本诗是李白的一次奇幻梦旅,那么除了对梦游的描写,还有现实的描写吗?
明确:第一节是梦前,第二段是梦中,第三段是梦后。
(一)“梦前”部分
1. 本诗梦游之地是“天姥山”,诗人
为何先
写“瀛洲”?
明确:
衬托天
姥
山。瀛洲与蓬莱、方丈都是道教三座仙山,以之开篇,衬托天
姥
山,增添了神秘浪漫色彩。
2.诗人用瀛洲衬托出天
姥
山的神秘浪漫,接下来他是怎样写天
姥
山的高大巍峨呢?用了什么手法?
PPT:如天
姥
者,仅当儿孙内
一
魁父(魁伟
3081《梦游天姥吟留别》1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