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
说“木叶”
》
(二)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
19
年
12
月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吴琼
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实施者
吴琼
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指导者
计静晨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课件制作者
吴琼
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其他参与者
张方建
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教学目标
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拓展资料,体会文章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2.
通过分析常见意象,深入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常见意象,深入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拓展资料,体会文章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二、
探究
三、
相关文学常识学习
四、拓展
五、总结
小小的“木叶”,为我们打开一扇门,让我们在好奇心的召唤下深入现象背后探寻规律,发现诗歌语言的秘密;小小的“木叶”,也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古诗词
中
融合自然风光与艺术感受的万千气象。
展示
与
文本
观点不同的
诗例
。
引导思考
文本
表述上的
“瑕疵”
。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州,生于北京。
诗人、学者。
介绍文艺随笔的特点。
品读诗句,探究“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有怎样的暗示性并思考这种暗示性的由来。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
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二)探究“月”暗示性的由来。
不管是科学研究领域还是文学研究领域,都有着无尽的秘密和无限的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书写。人类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
总结上一节课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批判性思维。
积累相关知识,提供探究思路
。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结单元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
高一语文(统编版)-说“木叶”(二)-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