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为什么是
屠
呦呦
从
1955年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60年里,
屠
呦呦很少离开自己的办公场地。她始终专注于那种神奇的“中国小草”,与之相关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都出自这里。
在发现青蒿素后,
屠
呦呦并未就此止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她开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在
1973年,
屠
呦呦成功合成双氢青蒿素,以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她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合物,后来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经过
屠
呦呦和她的团队共同努力,到
1983年8月,完成了青蒿素
栓
的制剂研究。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这是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新药审批办法》后,卫生部批准的第一个新药证书。
从
1973年9月青蒿素胶囊3
例首次
临床初试全部有效,到1986年青蒿素类制剂首次被批准正式上市,用了13个年头!
执着于中草药研究的
屠
呦呦,于
2009年编写出版《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并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她总对来采访的人说,有这本书就够了。作为科学家,她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从
屠
呦呦发表的论著来看,她长期专注于中药青蒿本身,进行中药青蒿的有效成分研究,她对中药青蒿幼株、正品等的研究都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屠
呦呦自己虽然没有显赫的头衔,但这丝毫不妨碍她全身心地投入医学领域,并最终斩获诺奖。
屠
呦呦说:“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中医药所独有的原创优势,也是
屠
呦呦
获得诺奖的
重要助力。
其实,中医药从来就是中国最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
不
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辨证施治方法也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日本汉
方
医
的经方
派至今
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中国医学家至迟在
16世纪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人痘接种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美,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
公元前
369年至明末的1644年,仅正史记载的疾病大流行就有95次。而《清史稿》中更多
达
100多次。尽管有如此高频率的瘟疫流行,中国当时的人口却是高速
为什么是屠呦呦【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