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 精神突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
2.
学习并掌握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
3.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开阔意境,体会苏轼的思想情感。
4.感受并学习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
学习重
难点
1.重点: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把握周瑜的形象,
体会苏轼的思想情感。
2.难点: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和
旷达洒脱、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如果中国的文化史里少了苏东坡,那么这片灿烂的星河一定会黯淡许多。每一个中国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能从苏东坡的文字中得到启示。他带着俗世的烟火气息,又兼具禅心神性。他的粉丝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作品文集一经问世便得到大家追捧。然而,在仕途上他却十分坎坷:三次在朝,十二次外任,八方太守,三次贬居。如果苏轼也有朋友圈,他会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些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品读东坡,解码赤壁,赏江山如画,怀风流人物,感人生如梦。
二、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
1.查阅并搜集相关资料,梳理苏轼相关的文化常识,积累几则与苏轼有关的小故事,重点关注其被贬黄州的经历,了解“苏东坡”得名由来及其内涵。
2.梳理词的文体特征,回顾所学怀古类诗词,归纳其共性。
3.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习任务
一
:诵读词作,初步感受魅力
1.学生自由诵读词作,小组交流初读感受。
2.欣赏名家朗诵视频,感受词作魅力。
学习任务二:解读词作,探究词作内涵
(一)作为赤壁之战的“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所游览的是黄州
赤
鼻矶,并非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处。苏轼知道这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他只是触情生情,借题发挥,假托赤壁以抒胸怀。
清
代
朱日浚《赤壁怀古》
诗曰: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二)作为三国周郎的“赤壁”:
1.赏江山如画 :苏轼登临赤壁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找出相应诗句,交流讨论这些景物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比较精妙?
预设:“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淘”——意为冲刷、冲洗,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景与人融合在一起,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进,开篇即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的意境。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
3091《念奴娇·赤壁怀古》1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