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三
单元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
课文解说
本文是一篇带自传性质的文章,通过童年和青少年阶段的三件小事,简述了作者成为一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
教学本文时,可以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段)开门见山地指出“童年的两件趣事”对“我”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2-11段)主要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对鲤鱼世界的观察和想象。作者对司空见惯的鲤鱼世界的强烈兴趣和无限的遐想,初步展示了“我”在探究大自然时所表现出的想象力。鲤鱼们看不到水池之外的世界,并不代表那个世界没有意义。作者进一步设想一个鲤鱼:“科学家”被抓走然后返回的情节,表现了它们认识的局限性。在激发读者的探究兴趣的同时,让人忍不住为作者头脑中的奇特幻想而大
加赞赏。第三部分(
12-18段)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的强烈兴趣与青少年时期的探究尝试。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文章连续提出几个疑问,表达了一个少年人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和急切的求知愿望,和他有毅力
有恒心的性格。接着又更进一步,描写作者青少年时期开展科学实验的经历。高中时代,本应自由自在地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不辞辛劳,到处寻找材料,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正是因为他有这样脚踏实地、不惧艰辛、不怕寂寞的探求精神,后来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物理学家。
从水池边对鲤鱼世界的幻想,到对爱因斯坦未竟之业的好奇,再到高中时期的科学实践,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他成为
一
名物理学家的历程,也展示了想象力、兴趣和实证精神在科学研究事业中的重要性。
本文的科学知识背景颇为艰深,读来却平易亲切,通俗易懂。这主要得益于文章有如下特点:
第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按照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选出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展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作者成长过程中肯定还有很多困惑,有丰富的阅读和思考,这些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其中想必有许多精彩
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这就使得文章叙述不蔓不枝,重点突出,也便于读者了解。
第二,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这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比如说小时候去茶园看鲤鱼,作者会设想“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