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三
单元
《
说“木叶”
》
课文解说
这篇文章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更在于它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文章开篇交代“木叶”的来源,从源头上揭开“木叶"这个意象的神秘面纱。接下来在第2段以“‘木叶’是什么呢”的设问开头,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木叶”产生了不少的佳句,到杜甫的“落木”则发展到极致。至此明确指出,从最开始用的“木叶”,到后来的“落木”,实际上是诗人大胆的艺术追求。文章第3段继续
阐述“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引出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4—6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
的特征。
第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这里作者提出“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的问题,指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接下来,作者借助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进行了一场充满诗意的“高木”和“高树”之辨,指出高树给人饱满的感觉,高木则给人空阔的感觉,进而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
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比如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人们想起树干,而不大会想到叶子,“叶”因为其繁密性而常被排斥在“木”的舒朗的形象之外,
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木”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也因“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如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
”,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所以“树叶”并不比“叶”多一些含义,就势指出“木叶”异于“树叶”之处,并且引出了下文要论述的“木”的第二个暗
《说“木叶”》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