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陈贻歘:漫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文学类(记叙) 现代文综合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必修下册教师用书 DOCX   2页   下载0   2023-06-11   浏览148   收藏0   点赞0   评分-   1541字   12积分
陈贻歘:漫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第1页
陈贻歘:漫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第2页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漫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 陈贻歘 1.关于大量掌握材料和善于提炼观点 掌握材料,有很多是间接地从其他书里转引或介绍过来的。应当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否则容易不踏实,因为别人引用材料有他自己的看法,这就必须弄清原始材料的意思。 我们这一段文学史,除了新挖掘出来的文物以外,新材料很少,绝大部分是人所共见的材料。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常见材料中看出新问题。你( 指记录 者葛晓音——编者按)分析李白离开长安以后的思想表现,显示出在这方面的进步,谈 杜牧能结合 他的时代看出比较难以发现的问题,考证王维前期的事迹也是从常见材料中挖出的新发现,这都很好。我搞研究是偏重于利用现成的材料恢复作家的本来面目,尽量把文字记载还原成实际生活的,可惜往往做不到。 材料不怕多,不怕线杂,要在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有时看了很多材料,可能是贫矿,也可以留作以后搞其他问题的准备。有时材料多,看完以后要放一放,隔一阵才能想出一个名堂。可以姑妄作你的联想,不要把思维太固定,过一段再看看,就会澄清一些东西,去掉一些偏见,就可能有所创获,尤其是大问题大观点,更要从多方面想,避免片面和漏洞。 材料太多太细了,就要注意提炼出一个明快强烈的观点,设法找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同时要舍得删去一些材料,不要堆得透不过气来。既要有充实的内容,又要有警快的论点,还要疏密相间。 有些太细的东西是不好讲的。诗歌的发展有一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问题,远看确有那么回事,拉到鼻子底下看,全貌和趋势就看不出来了。善于比较是好的,但不能分成小片,一句 句 地比,这种比较如没有超脱的观点就不容易拔得出来。要保持一种通达的态度,“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支离破碎的比较,总得不出一个完整的印象来。文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毕竟有所不同,我们既要比古人讲得科学、具体,又要比自然科学空灵些。古人评论诗文好讲笼统的感觉,这并不是毫无可取的。应当用一个大的观点去统率 材料,小的体会和大论点结合起来,既要有宏观,又要有微观,要加强骨子里的雄辩力量。 另外,要在材料里看出多层意思。就像你领人参观房子,走了一间又一间,到了出口,又有一个偏门,别有洞天,这样一层一层推出最后一层更高的新见。 搞诗歌不能局限于诗歌的材料,还是要联系整个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你对杜牧前前后后几十年的事熟悉了,就帮助你出了新见解。“ 作诗 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做
陈贻歘:漫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