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教学指导
本单元教学,教师要综合考虑自身的专业特长、学生实际、单元人文主题、
“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等诸多要素,因“材”施教。
全单元共有八首诗词作品,可以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创设学习情境,再以若干专题学习的形式完成单元教学;可以按照一组组的课文组成教学单位,把整个单元分为三个部分去完成;可以根据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的单元教学安排。总之,这应该是一个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突出学习的实践性原则。当然,如果实在缺乏整体教学的相关条件,也可以采取单篇教学的形式,只是单篇教学也要建立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而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式教学。
如果按照单元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组织教学,全单元八篇作品可以打通整体设计。在设计学习情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几个专题来完成。比如:第一个专题是借助互联网和其他资源,查阅这八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考察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状态下创作了作品,作品可能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内心情感。第二个专题是通读这八首诗词,探究作品中诗人的生命表达,借助第一个专题的结论深度体察诗人的情感世界与精神追求。第三个专题是探讨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具体选择,如古体诗不讲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诗句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格自由,适合笔随兴致、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选择了古风;格律
诗结构
严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语言精练,讲究对偶,适合表达深沉悲
慨
之志,杜甫的《登高》就选择了七言格律体。第四个专题是诵读,可以是班级古诗诵读会,借助声音传递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把握,呈现诗人的生命追求与精神品格。
如果按照一组组的课文来教学,可以把单元分成魏晋诗歌、唐诗三首、宋词三首来组织教学,建议用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专题比较阅读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样,在各组课文设置学习情境的前提下,魏晋诗歌可以比较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志趣
与生命追求,探讨他们人生的不同选择,进而理解两位诗人各自的生命思考;唐诗三首,可以比较三首
诗不同
的诗体形式对表达诗人情感的影响,从而理解诗人的生命状态与精神世界;宋词三首,可以借助语言表达、表现手法、风格特征的差异来探讨词人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从而把握词人的生命态度和深邃的心灵
教学指导【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