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
吴小如
1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
本题作《别东鲁诸公》,另有一种唐人选本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是李白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
公元742至744年(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为唐玄宗翰林供奉。由于政治上失意,李白终于离开了帝都。在漫游梁宋齐鲁之后,于公元745年(天宝四载)李白又离开东鲁南下吴越,这首诗当即此时所作。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李白从离开长安后,政治上受到打击,其失意的情怀和精神的苦闷可想而知。在现实社会中既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中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毋庸讳言,李白在离开长安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确比未入长安时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对唐王朝统治阶级腐朽的实质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因之他对建功立业的雄图壮志固然有无从实现的苦恼,而同时对富贵利达这一类世俗的追求也不再抱有过多的幻想,并对高高在上的贵族权豪表示了高度蔑视。从而他有所憬悟,在精神上一定程度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这才导致他产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然而,由于作者未能跻身于政治舞台,理想抱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打击而破灭,他又感到人生如梦,人事无常,因此在这首诗中,也同时流露出饱含虚无主义的消极成分。诗人写梦中仙境,其神奇瑰丽的场面固然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又使作者感到魂
悸魄
动,仿佛在这神奇瑰丽的背后还有着若隐若现的恐怖的阴影,这就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因四处碰壁而使精神上受到压抑的一种反映。于是他慨叹“古来万事东流水”,即使及时行乐也排遣不了自己所负荷的沉重的思想包袱。这就是诗人消极情绪情不自禁的流露,也是这首诗思想性方面的
主要局限。我个人认为,在李白全部的诗作中,这
两者一直
是相互依存,而又彼此矛盾着的。这正是李白世界观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2
值得注意的还是此诗的艺术特点。有些人有一种误解,以为杜甫写诗是讲求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而李白只是以磅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来抒发情志,不大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缔造。其实不然,在神采飞扬和昂头天外的豪迈诗篇里,李白同样是注重修辞炼句和章法结构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足以说明这方面的特点。
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诗。而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