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课文解说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的年代,这时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全诗分为两个不均衡的部分,起笔很突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给读者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不是绝对高大的,他并未登上山顶,所以说是“仅能征服”
,
因此,接着描写的动态也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这也是这首诗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的原因。攀登者从侧面看到了什么
?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
看到的是落日的场景:“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这样的落日场景是与攀登者有“自知之明”的心境相吻合的,这也许是诗人没有选择更具力量感和积极意义的朝阳的原因。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严厉的答复。虽然,诗人依然保持着生活的信心,但是这样的信心已不再是少年的狂热,而是多了审慎,多了清醒,多了对生活内涵的深刻的体认。诗人依然在攀登,依然渴望一种高度,但是,他同时又认识到,不管怎样的高度,都不容易,也都能让人看到别样的风景。而且,不管怎样的高度,都是征服,都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于是,诗人接着写道:“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显然不仅是攀登者当下即时的场景,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写照,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这一组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更是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下面的描写就更加顺理成章了:“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掬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是登山者的努力,这是攀缘者的挣扎,不管是动作的叙述,还是画面的描写,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如果诗作到此,也可以算完整,不管是结构、意象、意脉,还是语义和情绪。但这显然是不够的。简短的第二小节使诗意发生了陡转,产生了升华。第二节一开始还
是承接了上一节:“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这是一个攀登者的呼告,也是一个理想追求者的自白,他用高原上自然界的勇者和强者来鼓舞自己,即使他征服的不是最高峰,也足以表明他的不息奋斗精神。但就在此时,他偶然的一瞥,让他的理智和情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锈蚀的岩壁/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解说【第一单元】【必修上册】【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