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1《沁园春长沙》必修上册第一单元.docx

北京四中 名篇品读 DOCX   6页   下载653   2025-09-22   浏览46   收藏585   点赞6662   评分-   5737字   40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1《沁园春长沙》必修上册第一单元.docx 第1页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1《沁园春长沙》必修上册第一单元.docx 第2页
剩余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沁园春 · 长沙:慷慨雄壮自铸风骨 导读:笔墨丹青后的世界 因其诗品其人,因其人读其诗,也许我们能够言说的只是白纸黑字的飞扬与落寞,背后可能还有未曾被我们发掘的世界…… 读毛泽东的诗词就容易想起梁启超赞誉陆游的诗句:“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一辈子怀收复失地之愿,至死不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诗句只适合关东大汉执铁板铜牙,慷慨 淋漓方尽其 本色。读毛泽东的诗词也多有此种感觉。 就说《沁园春·雪》,须高台阔地,放声朗诵,读《沁园春·长沙》亦当如是乎?还是园中执卷,款款吟哦? 重点解读:《沁园春 · 长沙》 《沁园春·长沙》 , “长沙”是文题,因为写词之时词人在长沙,所写之景是长沙,所怀之人、所忆之事也在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了时间,深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寒秋的橘子洲头,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湘江之水,词人毛泽东作何感想?怕也有孔夫子的那份感叹: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此刻他独自一人,和柳宗元的那份孤独是不是一样的呢? 同样是一“独” 一 “寒”,柳宗元在《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所刻画的老翁形象和词人毛泽东此刻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吗? 词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的一切又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怎样的反应?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万山 ” 是指湖南岳麓山和其附近的很多山峰,这二字既写出了山多,也写出了枫树之多; “ 红 ” 字写的是红枫满山,和寒秋照应; “ 遍 ” 则写出枫叶红得广阔、辽远无穷。一眼望不到边际的万山之上的 枫叶林 是怎样的呢? “ 层林尽染 ” , 枫叶林 一层一层的,说明枫树 林非常 深,红的那种感觉也会是一层一层的, 像染过 一样。描写枫树林,向来就有名篇,杜牧说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这是拿深秋的枫叶和二月的红花相比。但杜牧的这句, 专赏其色 之艳,谓胜于春花;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也为之一振。可是杜牧还只是停留在静物的比拟上。王实甫的《西厢记》中 “ 晓来谁染霜林醉 ” ,说枫林的颜色是被染上去的,犹如水打湿了布,水一点 一点 地浸渍进去,有一种润泽的感觉,用这个 “ 染 ” 字就写出了一种浸润之感。而《沁园春 · 长沙》中 “ 层林尽染 ”, 除了层林尽着红色之外,还表现出枫林被红色浸润之透、浸润之全,这里描写的枫叶在静态中又蕴有动感 。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上面写红色,现在开始写绿色。 “ 红 ” 和 “ 绿 ” 都是充满生机的颜色。 “ 漫江碧透 ” 的 “ 透 ” 字写出 了江色之 澄澈,白居易说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此处湘江之水也该是如此吧。此际,开阔的水面上正是 “ 百舸争流 ” 的景象,千舟竞发。仰观、俯瞰,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 鹰 向下 飞更为 容易,可是一个 “ 击 ” 字告诉我们鹰是向上的,向着天空 逆向地 飞翔,这就有了一种逆风搏击的味道;鱼朝上游正好透气,可是一个 “ 翔 ” 字却写出了鱼儿游向水深处的努力,就显示出一种在艰难中迸发出来的生命的力度,而且 “ 翔 ” 一般形容飞鸟,此处用在游鱼身上,显示出游鱼的松弛轻快。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都是迎难而上的生命力的飞扬,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天上地下,一派生机。 词人站立在橘子洲头: 直收眼底 的 “ 层林尽染 ” 是平视的; “ 鹰击长空 ” 是仰视的; “ 鱼翔浅底 ” 是俯视的。 上、中、下,层次清楚,既有静态的景物描写,也有动态的景物呈现,在色彩上更是大红大绿,是色彩中灿烂、鲜艳、浓烈的,即使已到寒秋,依然红绿相间,动静相宜,生机勃勃。 这几句 词中出现的 “ 遍 ”“ 尽 ”“ 透 ” , 都属于极写之词;《沁园春 · 雪》中 , “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 , 把词夸张到极致;《卜算子 · 咏梅》中提到严寒, 说 “ 已是悬崖百丈冰 ” , 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这些词有一种强烈的表达之意,这种强烈的表达之意正是词人浪漫情怀的体现。 所谓 “ 浪漫 ” , 就是极尽想象和夸张。毛泽东在浪漫主义的情怀下,把橘子洲头、湘江两岸的生气写出来了, 所以有人说 “ 此数句人气活力尽现 ” 。 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词人接下来的句子却是 “ 怅寥廓 ” 。 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怅 ” 本不该写这类景物,该是类似于 “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然而,毛泽东写的却是非常有活力的景物。到底 “ 怅 ” 什么呢?这个 “ 怅 ” 是失意吗?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长沙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1913 年...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01《沁园春长沙》必修上册第一单元.docx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