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二
单元
资料链接
孟子“四端说”评议
涂碧
“四端说”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四端”即“四心”,它是“四德”
(
仁、义、礼、智
)
的萌芽状态,使四
心发展
并扩充起来就形成了四德。四端也就是四种“善端”,它是人先天带来的。因此,人生而具有四种善心与“人性本善”两种说法是“合二为一”的。如果说性善
论构成
了孟轲“尊王贱霸”“王道政治”等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那么,“四端说”就是仁政学说的基石。为此,本文拟就孟子“四端说”的具体内容、特征及对它的论证作
一
初步探索。
1.“四端说”的具体内容
《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所谓“恻隐之心”又作“不忍人之心”,意指人类的同情心。
仁就根于
这种恻隐之心,以此为萌芽、端始。正是人有了“不忍人之心”,即对同类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才有可能去使人去爱人。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休
谟
开了“同情说”的先河,亚当·斯密和卢梭则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同情说”。休
谟
说:“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
(
《人性论》
)
卢梭则干脆宣称:“怜悯心是一种自然情感,由于它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所以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存起着协助作用。”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大量的道德事例也证实,人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是驱使人去爱人的动力,由此产生出利他的行为。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
《尽心下》
)
。当孟子把“不忍人之心”当作“仁之端”时,他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把这种同情心看成是天赋的了。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是指羞耻心和
憎人为
恶之心。义,古作谊,《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孟子的“义”承袭了孔子“义”的基本含义,它一般指服从等级秩序的言行。不过,孟子的义的主要内容更多的
是
指敬人
,如他说“敬长,义也”“君臣有义”;且不囿于下级对上级的尊奉,也包括上对下的尊重和爱护;更重要的是,孟子还把义和
仁联结
起来,提出了“仁义”这样一个合成概念。孟子又指出:“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
《尽心下》
)
这即是说,依照羞恶之心,不去做不
当做
的事,就是义。“义”大致是社会以道德要求的形式向特定个人提出来的“应当”完成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因此,孟子大致上揭示了义的基本含义。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即“恭敬之心”。“礼”在孔子那里,
孟子“四端说”评议【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