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孟子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孟子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第1页
孟子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第2页
剩余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二 单元 资料链接 孟子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 郭齐勇 1.孟子的人性本善论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人性问题成为中国思想界争鸣的一个焦点。《孟子·告子上》第六章记载了孟子的弟子公都子的提问。这一提问概括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一是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二是有人主张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三是无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在那时,“生”字与“性”字互训。告子代表当时流行的看法,常识的看法。告子说,人性如湍流一样,引向东方则东流,引向西方则西流,都是由外在环境和条件决定的。孟子则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看法迥然有别的有关人性的新看法。他指出,水可以向东向西,但水总是向下流,虽然人们可以把水引上山,但 向上流却不是 水的本性,而是外力使它这样的。人也是这样,人性本善,就像水向下流。而人的不善,不是由他的本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例如牛山草木繁盛,但因人为的破坏变成了秃山,这不是说牛山的本性不能生长树木。同样,人在事实经验上的不善,并不能证明其本性不善。 孟子认为,犬之性与牛之性不同,牛之性与人之性不同。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之所以为人,或者说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意,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按孟子的看法,恻隐、同情、内心不安、不忍之心,如不忍牛无辜被杀等,诸如此类道德的情感是善的开端、萌芽。人内在的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的同情心、正义感、羞耻感、崇敬感和道德是非的鉴别、判断,这些东西就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这是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外 力强加的。把这些萌芽状态的东西扩充出去,就可以为善。 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人都有仁义之心,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不善于保养。如果不加以保养,就会失掉。人们丢失了家中养的鸡犬,知道去寻找,然而丢失了良心,却不知道去找回来。因此孟子提出“求其放心”,即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的要求。人与非人的差别本来就小,君子保存了,一般老百姓却丢掉了
孟子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