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
六
单元
教学指导
教材
“
单元提示
”
中指出:
“
学习本单元,以
‘
学习之道
’
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
这是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即通过梳理、探究他人的
“
学习之道
”
,对照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的要求,形成自己的
“
学习之道
”
。
“
学习之道
”
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学习情境,有了这个情境,六篇课文及其他学习材料才得以聚合起来,才能有学习材料之间的比较、分析、综合与迁移。
“
学习之道
”
这个主题是从选文内容的交集出发提出的。每篇选文写作背景不同、写作动机不同,但无一例外地都与人们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一篇文章之中可以涉及
“
学习之道
”
的多个方面,多篇文章之中的
“
学习之道
”
既有互相印证的,也可能有互相冲突的。于是,学生在
“
学习之道
”
这个主题的驱使下,就可以深入到每篇文章中去
“
寻道
”“
悟道
”
。把那些能够互相印证、互相启发的学习之道提炼概括出来,此
之
谓
“
求同
”
。在
“
求同
”
的过程中,学生训练了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加深了对古今人物心目中通用的学习之道的理解,再用这些
“
道
”
,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以致用。有些课文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也可以请学生找一找,看一看,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今天更应该支持哪个观点,此
之
谓
“
求异
”——
这种思辨、讨论,同样也是学习情境。每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单元总的学习任务,教师使用教材时自己设计的学习任务,都应该紧紧围绕
“
学习
”
这一人类社会行为,反复地寻道、明道,概括、比较,辨别、接纳,拓展、运用。做到这一点,也就在思想内容上抓住了单元主题,深化了单元主题。
课程标准在
“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
学习任务群中的
“
教学提示
”
是这样表述的:
以专题性学习为主。选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历史或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意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
教学指导【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