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二
单元
资料链接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多年来一直沿着这条思路考察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踪迹昭然、历然。老子首先提出了“无”作为最根本的范畴,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
人类认识外界,总是经历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发展较快,研究儿童认识外界的过程及其发展轨迹,经过观察、实测、比较,得出大体可信、比较接近儿童思维成长的实际状况。一个民族思维成长的过程与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大体相似,至少从中可得相关的昭示。
儿童认识外界先从身边周围的事物开始。由近及远,先认识母亲,后及家人,扩大到身外的食物、玩具,再扩大到鸟兽草木虫鱼等目力所及更大的范围。如高山、大河、天空、气象、风雷等外界虽在视听范围之内,并不能引起足够的认识。日月星辰先被认识,日月
依附着
的更大的“太空”则较后才会引起注意。朱熹儿时,其父向他指示天空曰“天”,朱熹问其父:“天之上何物?
”
这被看作特异儿童的表现,所以古人特别记上一笔。古今中外千千万万儿童,是很少关心“天之上有何物”的。
儿童教育家还发现,小学生春游,虽然喜欢爬山、涉水,但不懂得欣赏山水风景、朝辉落霞之美。认识过程总是由具体事物开始,由微细到宏大。儿童学习数字计算,也是先学计算一个两个实物,然后形成“1”“2”……的数的概念。先有自然数的实数,“0”的概念形成较后。因为“0”没有形象,也找不到与0相当的对象
(
实体
)
可供抽象。
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竟与儿童成长过程有惊人相似之处。
人类认识从有形开始,逐渐由分到合,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了“有”
(
存在
)
的概念。“有”有形象
(
大小、形色等
)
,“有”有性质
(
坚
软、轻重、香臭等
)
,“有”有结果
(
得到或未得到
)
,各种“有”都可见闻,可感知,可推得结果。这些都属于人类认识的幼年期。
随着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深化,从
“
有
”
进而认识到
“
有
”
的对立面“没有”。
“没有”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打猎、捕鱼,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而且出现的频率很高。把“没有”抽象到概念的高度,也作为认识的“客体”对待,达到这个认识水平,只在具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才有这种可能。“没有”在未上升到概念时,只是一次性的客观描述。提出了“无”,是认识的一次大飞跃。
由于“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有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