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证方法,品鉴语言艺术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杂文知识,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
学习文章运用
排除法、
对比论证
、
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这是2010年上海
世
博会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汉服爱好者身着定制的汉服行走在世博园内。此举一出,立刻在网上引起网友的热议。如果在街上、在校园里也有这样身着汉服的人,你又会怎么看呢?(多媒体图片导入,引入“拿来主义”的话题。)
二、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
预习任务
一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整理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要求:认真阅读《拿来主义》课文,对于较长的段落,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写在课文旁边。
第一部分(第
1--4段):
第二部分(第
5--9段):
第三部分(
10):
预习任务二
跳读课文
明确概念定义
要求:
跳读课文
,找出有关“拿来主义”的观点的句子,尝试给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
预习任务三
提要钩玄 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应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在文中标注一下。
预习任务四
评点佳句 品味语言艺术
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结合句式、关键词,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精彩。
(
1
)
捧
着“几张古画”“一路的
挂
过去”
(
2
)“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
进步
了”。
(
3
)“一者见得
丰富
,二者见得
大度
”
(
4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
“
摩登
”了。
学习任务
一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1
.
介绍杂文
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
作成
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
瞿秋白
:“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的代名词。”
明确:
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2.
认真阅读《拿来主义》课文,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
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
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
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学习任务二
跳读课文
6120《拿来主义》1 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