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
六
单元
·资料链接
作者作品简介
:荀子、韩愈、
赫尔曼·黑塞
、
王佐良
1.
荀子及《荀子》
荀子(约前
313
⁓
前
238
),名
况
,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汉时避宣帝刘询
讳
,称孙卿。两度游学于齐,《史记》说他
“
最为老师
”
,
“
三为祭酒
”
。继赴楚国,任兰陵(今属山东)令,后
著
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皆其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
“
制天命而用之
”
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
“
行
”
对于
“
知
”
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
“
法后王
”
,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
“
礼
”“
法
”“
术
”
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
“
明礼义而化之
”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他一生
“
序列
著
数万言
”
,后人编为《荀子》,共
32
篇。《荀子》中绝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大略》到《尧问》
6
篇,或系其弟子所记。全书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
韩愈
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一说今河南南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每自称
“
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
,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
谥
“
文
”
,故后世又称韩文公。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祖父、父亲只做过长史、县令),加上
“
三岁而孤
”
,随兄嫂颠沛流离,到
25
岁才登进士第,又经过许多挫折,才得到试校书
郎这样
的小官。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因此,他和庶族地主阶层又有思想上的联系,为他们
“
鸣不平
”
,尖锐地揭
露世族地主阶层的丑恶腐朽,有
“
操行坚贞,
鲠
言无所忌
”
(见《新唐书
·
韩愈传》)之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803
),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求宽民徭役,
免民租税
,被贬为阳山(今
作者作品简介:荀子、韩愈、赫尔曼·黑塞、王佐良【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