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年 级:高二 学 科:语文(统编版)主讲人:刘成章 学 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1 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1 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百家讲坛2 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联。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儿童从事的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小学”相对。 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四书之首与“大学”之内涵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首与“大学”之内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彰明美德。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三纲领:内圣而外王,知行而至善
三纲领:内圣而外王,知行而至善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大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亲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者 , 必至于是而 不迁之意。至善 , 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 新民 , 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高二【语文(统编版)】大学之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