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二
单元
资料链接
仁和仁义
张岱年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原则了。《左传》
僖
公三十三年记载,晋大夫
臼季云
:“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定公四年记载,楚
郧
辛曰:
“
《诗》曰:柔亦不
茹
,刚亦不吐,
不
侮
矜寡
,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昭公十二年记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大学》引晋文公的亲属
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以仁亲二字
并提,
仁亲即
亲密团结之意。《国语·晋语》记载:“优施教
骊
姬夜半而
泣
,谓公
(
晋献公
)
曰:‘……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
爱亲即爱敬父母,利国即为国谋利。这表明当时人已区别了“仁”的两层含义。
孔子与当时一般人不同之处在于将“仁”确立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据《论语》所记,孔子对于
弟子问仁的
答复,因人而异。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表现。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雍也》
)
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
关于仁
的界说。
应先诠释所谓“立”“达”的含义。据《论语》记载,孔子多次谈到立。他
自称“三十而立”
(
《为政》,何晏《集解》:“有所成也。”
)
又说:“立于礼,成于乐。”
(
《泰伯》
)
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
《尧曰》
)
立是有所成就,可以自立。孔子又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
《子罕》
)
这里将“可与立”列于“可与共学”“可与适道”之后,足证“立”属于较高的层次。孔子又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仁和仁义【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