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诵读
》
分层作业
*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高考链接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
50
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诗歌鉴赏
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小题。
秦风
•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
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
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
璋辞凤
阙
”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①
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②
宫阙名。
(1)
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
“
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2)
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
【答案】
(1)B
(2)《无衣》
①
采用了
重章复沓
的形式。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
②
《无衣》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
《从军行》
①
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
②
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形容风雪很大、风
烈雪猛
,反衬出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
③
直抒胸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B.“
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首二句,都
5000古诗词诵读5分层作业(解析)- 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