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基本文言知识。
2.吟咏诗歌,逐层分析文本,理解不同层次之间的内容。
3.通过对比阅读,实际训练诗歌鉴赏能力,构建知识框架。
4.链接高考,通过实际训练掌握实际应试技巧。
课时安排
本课课时安排
1课时
单元课时安排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人用寥寥数笔便将战争的残酷和将军的轻敌骄逸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才情令我们叹服。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挥毫泼墨的,又是因何而作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燕歌行并序》。
【设计意图
:
通过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活动
任务活动
一
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
任务活动
二
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
任务活动
三
通读文本,掌握诗歌结构
任务活动
四
逐层分析,明确层级内容
任务活动
五
对比阅读,提升鉴赏思维
任务活动
一
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
1
.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
世
称“高渤海”,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
长于七
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相关链接:
边塞
诗形成
的原因
(1)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2)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2.写作背景
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
蓟
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任务活动
二
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
【情境设计】高中诗歌需要学生反复吟咏,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明确文本的基本含义,为深入探究诗歌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燕歌行并序》1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