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一、走近郭沫若
【走进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人物评价】 1.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 ——周扬 2.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 ——梁漱溟《赠郭某》
二、诵读入境
1.诵读整首诗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明确: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三、活动任务
学校文学社刊在五四新诗推介栏目中确定选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但引发了很强的争议性。你作为这次推介的主编,准备如何推介,如何在推介词中平息争议?
1.活动任务一:平息争议一: 本诗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1920年第一期,在此之前,编辑部围绕本诗是否刊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一点就是:中国诗歌讲究“避复”的使用,即诗歌中忌出现相同的字,而本诗中重复用字、用词很普遍。如果你是主编,你在栏目中怎么解释这一问题?
2.活动任务二:平息争议二: 有编辑认为诗歌应当有注重外在的形式,讲究韵律,所以郭沫若的诗歌毫无美感,也有编辑认为这首诗有自己内在的节奏,不必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如果你是主编,你在栏目中怎么平息这一争论?
我们立在海边上,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便禁不住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我从前做过一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没有看过海的人或者是没有看过大海的人读了我这首诗的,或者会嫌它过于狂暴。但是与我有同祥经验的人,立在那样的海边上的时倏,恐怕都要和我这样的狂叫吧。这是海涛的节奏鼓舞了我,不能不这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