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师说》三辨与古文解读【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语法 其他基础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8页   下载0   2023-08-01   浏览361   收藏0   点赞0   评分-   8736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师说》三辨与古文解读【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1页
《师说》三辨与古文解读【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2页
剩余6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 六 单元 ·资料链接 《师说》 三辨与 古文解读 王南 在韩愈的诸多论说文中,与《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等哲理性较强的文章相比,《师说》一文的主旨并不深奥,却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界引发了纷纭辩说。例如关于此文的主旨,此文的文体类型及 “ 说 ” 的文体特征,此文是否宣扬儒家之道,文中 “ 道 ” 和 “ 师 ” 的含义,此文在表述上是否有自相矛盾之处,文中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一段是否为 “ 糟粕 ” ,还有视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为 “ 灌输式教学 ” 的过时之论而加以否定,等等。这与韩愈的思想观念及其在思想史、儒学发展史、散文史上的地位有关,与他的行文风格、表述方式有关,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语境有关,更何况《师说》一文中反复出现那个含义特殊的 “ 道 ” 。因此,解读的过程中会伴随着解读者的心理期待和观念预设,可能造成复杂化或概念化,自古及今莫不如此。而古文解读、韩文解读的方法是形成争议的根本原因。 1. 思想观念 解读韩文,首先须了解韩愈的思想观念。与《师说》一文相关的思想观念概括而言有三个要点:( 1 )韩愈是正统儒家 “ 仁义道德 ” 观念的继承者 —— 这是一致的公论;( 2 )其儒家 “ 仁义道德 " 观念与先秦两汉的儒家观念有所不同,具有唐代的、个体的特点这需要思想史的相关知识为依据;( 3 )因此其所传之 “ 道 ” 以及由此决定的为师之 “ 师道 ” 也具有鲜明的个人 化因素 —— 这是此文的主旨: “ 道 ” 与 “ 师 ” 的关系。 纵观韩愈的全部生活经历,与其 “ 继圣 ” 之志密切相关,传道和为传道而为 “ 师 ” 成为他毕生的信念。 “ 道 ” 和 “ 师 ” 是韩愈文集中反复涉及的概念,可以视为韩愈知行观的集中体现。《原道》《答李翊书》《重答翊书》《进学解》《进士策问(其十二)》《答刘正夫书》等多篇韩文中都从不同角度论及了求 “ 道 ” 与为 “ 师 ” 的问题。 首先辨析韩愈对于 “ 道 ” 和 “ 师 ” 的观念定位。 韩愈主张 “ 文以载道 ” , “ 道 ” 是儒家的仁义之道,而非道家的自然之道。儒家自 始至终都是主张 “ 文以载道 ” 的,从孔孟、两汉儒学到后世的道德教化 之论皆如此 。《荀子》的《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已明确提出 “ 文以明道 ” 。韩愈可以说是唐代的第一大儒,也是孟子之后儒家 “ 道统 ” 的实际建立者。韩愈在《原道》中明确提出 “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 ” 的儒道谱系,并以传承者自任。其《原道》曰: “ 博
《师说》三辨与古文解读【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