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学设计
映潮品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资料集萃
梁衡先生曾深情赞美过两篇文言小品: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青年文摘》(红版)
1984
年第
2
期)
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宋元丰六年写下的《记承天寺夜游》,是表达即兴偶感的名作,被林语堂先生誉为
“
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
之一。其中写景的美句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
是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
下面的内容,就是欣赏此句的片段资料: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
荇
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选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人们经过一天的劳作后,在月光下小憩,心情自然是恬静、明快的。月色给人以甜美。
苏东坡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创造出了这个意境:“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庭、水、藻、
荇
、竹、柏,他用了六种形象,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中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苏轼却能翻新意,而将整座
庭子注满
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
荇
交横”,最后总之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抑
抑扬
扬,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青年文摘》(红版)
1984
年第
2
期)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
不在写
“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
荇
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
藻荇
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
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
个
“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繁词竞采
,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
(吴功正:《字唯期少意唯期多
——
读苏轼的
30《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学设计【余映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下篇:文言诗文创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