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创新教学设计
映潮品读
《调歌头》中的情感波澜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咏月怀念亲人的抒情之作,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句
句
扣住
“
月
”
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情味厚重,真切感人。
我们先来概说这首词中的情感波澜:
上阕写
月下饮酒,把酒问青天,抒发奇想;幻想乘风归去月宫,期望超脱尘世;然而觉得
“
高处不胜寒
”
,还是人间好。
下阕写
对月怀人
,深情问明月,感念人生;月光之下伤感离别,质问月缺月圆;转而祝愿
“
千里共婵娟
”
,但愿人长久。
全词由人间写到天上,由望月写到远方,由惆怅写到祝愿,由矛盾的心理写到乐观的情怀,情感起伏,情味丰富。
再细细品味这首词中的情感波澜:
本词作于
1076
年中秋节。当时苏轼
41
岁,任密州太守,政治上不很得意,与其弟子由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不欢。所以中秋
“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思念之情自然流露于笔端。
词的上阕,作者于醉中陡然发问:从何时开始,有这普照人间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宫阙,现在已是什么样的年代?表达出美好天上的惊叹、赞美之情,接着顺势抒发
“
我欲乘风归去
”
的奇想,由月生情,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企盼离开人间,飘然仙去。可紧接着又说
“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笔势一转,
由扬而
抑,并以事实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来证明:月下起舞,
清影随人
,让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于是飞天探月的出尘之思,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在从
“
我欲
”
到
“
又恐
”
至
“
何似
”
的描述中,展现了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可谓行文曲折,跌宕有致。
词的下阕,从天外转向人间,从室内视角来望月,
“
转
”“
低
”“
照
”
细腻地描绘出月光移动的动态;月光映照着长夜不眠之人,暗写了思亲,点出了作者内心的伤感。这是一种情味。接着抒写内心的愤懑,月亮莫不是与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离别之时又亮又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这又是一种
情味。
紧接着,作者一笔
宕
开,自我宽解,点示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的哲理。这是第三种情味。最后,作者水到渠成地高声吟唱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以豪迈豁达的心情表达了对弟弟的祝愿。这是下阕中的第四种情味。这正如人们所评价的:词人以大手笔、大字眼,写大境界,在结构上大开大
阖
,在情绪上大起大落,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表现出作者洒脱旷达的情
35《水调歌头》创新教学设计【余映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下篇:文言诗文创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