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创新教学设计
映潮品读
《三峡》美点寻踪
《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全文仅
150
余字,可谓精致小巧,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
“
尺幅千里
”
的意味。文章的第一段只有
33
个字,却是全景式的宏观勾勒,可谓笔力雄健、内容雄奇,写得异常的美。就那么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七百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就那么一笔,视点变化多姿,
“
三峡七百里
”
写三峡之长,似乎只有俯视才可能尽收眼底;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写群山的高峻,是纵向的极目远望;
“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写峡谷的幽深,分明有从下向上仰望的感觉。就那么一笔,表达手法也令人称奇,除了大笔勾勒,进行正面描写之外,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抬头看天,不到
“
亭午夜分
”
,连世界上最有光彩的物体都难以看到,这山是多么地高哇,这峡是多么地深哪。
《三峡》美在那层层铺展的手法。如果说上面所说的那雄奇的一笔还有一个表达作用的话,那就是为下一段写水势埋下了伏笔
——
险峻的山峡造就了江水的湍急。从内容来看,第二段写的是夏季的江水,从写法来看,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将水美美地写了一番。第一层,用
“
沿溯阻绝
”
写出水涨路绝的壮观景象;第二层,用一个
“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的特例来极写水速之快;然而这些还不够,再来一笔,用假设
“
乘奔御风
”
来与飞快的水速进行比较,从侧面再次进行有力的衬托。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
“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那几句,它不仅仅只是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
魄
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三峡》美在那错落有致的点染。第三段写的是春冬江景,此时时令不同,水
退潭清
,山水秀美,与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这一段好像是用取景框选取的极美丽的一角,然后用神工妙笔生动地描画,精心地点染。作者用这种特写式的精心描绘来
“
以点带面
”
,来表现三峡与江流的处处美景。这美丽的一角是立体的、错落有致的。低有深潭,然而写深
潭还嫌单调,还要写潭中的倒影;高有绝
峨
,然而写绝
峨
还觉单一,还要写
峨
上的怪柏;再添几道
“
悬泉瀑布
”
,让它们
“
飞漱其间
”
34《三峡》创新教学设计【余映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下篇:文言诗文创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