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创新教学设计
映潮品读
课文资料集锦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仅
700
字左右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无疑是一篇难教的课文。
难在时代背景的理解,难在驳论方法的理解,难在语言文字的理解,难在让学生对此类文章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所以,
我教学
这篇课文的设想是:在课文学习之前用大量的资料进行铺垫,在简洁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对课文的多角度阅读。
下面是用于教学铺垫的有关资料:
资料
一
: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资料二:作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此时的鲁迅已经54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
资料三: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驳论文”。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驳论文往往破
中有立,
边破边
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
资料四:文体
本文的文体属于“杂文”。一般而言,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鲁迅是中国杰出的杂文作家,他把杂文推到高度成熟的境界。
资料五:
“
九一八
”
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以其制造的“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攻沈阳,1931年9月19日占领沈阳,1932年1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和几千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
资料六: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
资料七:《且介亭杂文》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写的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
资料八:字音
慨
(
kǎi
)
叹
玄
(
xuán
)
虚
省
(
xǐng
)
悟
前
仆
(
pū
)
后继
抹
(
mǒ
)
杀
证
(
kuāng
)
骗
搽
(
chá
)
资料九:词义
慨叹: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玄虚:虚幻不实,神秘莫测。
渺茫:在文中指“难作乐观的预测”。谁骗:说谎话骗人。谁,骗,哄骗
0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创新教学设计【余映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上篇:实用文创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