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资料链接
】
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
·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案例选编
(
一
)媒介素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关键因子
(节选)(张悦)
1.媒介素养之一:信息筛选与甄别、呈现与表达的能力
(1)素材呈现与活动要求: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六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大量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某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
(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2)学生独立做出判断:是真的吗?并提供依据。
生:第一感觉是那个手机商家打的广告。
生:新闻不完整,缺少部分内容,比如目击者的描述、相关专家的看法。
生:描述过于简单,细节模糊,比如时间、地点,因而可信度低。
(3)教师提供“新闻真实性衡量表”。学生合作填写表格,并在班内交流。教师补充。
基本要素
细目
信息
评价
报道来源的
可靠性
来源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收到了
许多目击者发来的大量照片
新闻并不是该报记者亲自采访、
实地考察获得,可靠性不强
报道内容的
完整性
时间
傍晚6点半左右
内容相对完整
地点
本市西北上空
人物
目击者
原因
出现不明飞行物
经过
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
多钟
报道者证据
的真实性
报道者提
供的证据
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
新闻中并未体现对这些证据的
检验或核实
事件外的其他意图
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
拍摄了一组照片
有为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做
广告的意图
新闻报道的真伪可以从报道来源是否可靠、报道内容是否完整、报道者提供的证据是否真实以及是否有事件之外的其他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信息真伪的确定,可以尝试从直觉捕捉和认知分析两个角度切入。锻炼敏锐的感知力,运用真实的证据进行认知判断,并尽可能远离主观对判断的干扰,得出的结论就会相对公允客观。养成信息辨识能力,还需要“犁去”现象
(假
象
)的虚无,抵达本质的存在。(以上案例为浙江省宁波
市效实中学
蒋文杰老师课堂教学案例)
2.媒介素养之二:认知媒介传播方式、特征、功能以及影响,了解媒介如何塑造历史与当下。
阅读文段
(主题词:自然教育),根据要求,完成学习活动。
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不断蚕食自然环境和休闲区域。我们必须知晓如何为所有的生物保留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特性,除了捡拾垃圾和废弃物,还必须多采取一些行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案例选编【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