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
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古代汉语中的述宾结构、判断句与被动句
宋绍年
(一)述宾结构
古今汉语述宾结构的基本语序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古代汉语里在某些条件下宾语要置于述语前,这是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1.疑问结构里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要前置。例如: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③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⑤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例①和例③都分别是并列的两个句子,名词作宾语就位于述语之后,如“欺天”“冠素”,疑问代词作宾语就要前置。例⑤“又谁敢怨”,当述语动词前有助动词时,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一般要置于助动词前。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也要前置。例如:
⑥
谚
曰:“谁为
为
之?
孰令听
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⑦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梁惠王上》)
⑧
曷
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⑨将何以
赡
之?(《盐铁论·本议》)
⑩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国语·晋语》)
例⑥至①,介词“为”“以”“与”的宾语都是疑问代词,宾语都置于介词前。
必须注意的是,只有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才受本条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如果宾语是一个组合,疑问代词只是其中的一个句法成分,那么整个宾语并不前置。例如:
⑪
此为何名?(《韩非子·喻老》)
⑫
欲于何所王之?(《史记·三王世家》)
例
⑪
“何名”作述语“为”的宾语,没有前置。例
⑫
“何所”作介词“于”的宾语,也没有前置。有时“何+名词”作宾语前置,例如:
⑬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⑭
以尧继
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例
⑬
、
⑭
宾语“何厌”“何变”都置于述语“有”前,但宾语前置的原因与疑问代词无关,是另一条宾语前置的规律在起作用,即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2.否定结构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充任的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
不
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②天下
不
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下》)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④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以上各例代词充任的宾语都前置于述语。这类宾语前置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代词作宾语,二是必须在否定结构中,即结构中有否定词。例一“不己知”两个条件都具备,代词宾语“己”就前置,而“不知人”虽是否定结构,
古代汉语中的述宾结构、判断句与被动句【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