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3课时:把握关键语句,读懂第1~3篇5 分层作业(解析)-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教学设计 教案 导学案 同步学案 教学课件 分层作业 答案 详解 DOCX   6页   下载855   2024-05-10   浏览368   收藏737   点赞3188   评分-   4955字   18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3课时:把握关键语句,读懂第1~3篇5 分层作业(解析)-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1页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3课时:把握关键语句,读懂第1~3篇5 分层作业(解析)-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2页
剩余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第3课时:把握关键语句,读懂第1~3篇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4 0 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基础达标 1 . 下面是作者在《乡土本色》中引用的平常语言和司空见惯的现象,其中体现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的一句是( )。 A . 这不是见外了么? B .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C . 女的插秧,男的锄地。 D . 村子里几百年来 老是这 几个姓。 【答案】B 【解析】A体现“礼俗社会”的特点,C体现“耕种分工程度很浅”的特点,D体现“人员不流动”特点。 2 .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 A. 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C. 田夫抛秧田 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笼子中的鸟儿依恋往日的山林,池塘中的鱼儿思念着以前的深渊。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能够反映“乡土本色”。 B.句意: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 春晖普泽的 慈母恩情呢?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不能反映“乡土本色”。 C.句意: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能够反映“乡土本色”。 D.句意:如果愿意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表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能够反映“乡土本色”。 故选B。 3 . 下面不属于《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识字不识字,是判断愚 不 愚的标准 B . 不明白怎么应付汽车,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C . 乡下人不识字,不代表识字的能力不如城里。 B . 乡土社会中,语言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手段。 【答案】A 4 . 根据你对《乡土中国》中前三章的阅读,选出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作者在《乡土本色》指出,聚村而居的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不同村落间的人相互孤立、隔膜,而村落里的人却彼此熟悉的结果。 B.作者在《文字下乡》指出,乡土社会的环境、人际交往的特征均使乡下人没有使用文字交流的要求,因此识不识字不能成为判断乡下人是否“愚”的标准。 C.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指出,词有两种
5000《乡土中国》第3课时:把握关键语句,读懂第1~3篇5 分层作业(解析)-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上册)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最新文档
QQ
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