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第一课时)年 级:高一 学 科:语文(统编版)主讲人:朱亮 学 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议题的重点:面对社会的矛盾与纷争所产生的诉讼, 乡土社会追求“无讼”的状态。2、理解的难点:面对诉讼,现代社会 与乡土社会为什么 会有不同的态度与做法。3、现实的意义: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无讼的观念,它 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讼
1.在传统与都市中,讼师名声迥异。2.讼师称呼的变化,表明从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3.都市社会,人们需要律师。4.地方官维持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概括各段要义
5.以球赛比喻礼治秩序的性质。6.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7.在乡村所谓的调节,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8.父子的案例。9.孔子无讼的观点。概括各段要义
10.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11.现代社会中,法律因时而变,社会需要律师。12.乡土社会的蜕变,导致司法制度与礼治制度的冲突。13.用乡土社会向发展社会转变,法治秩序的建立,需要法律条文、法庭、人民如何使用法律系统,而且先得改革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概括各段要义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案例:六尺巷的典故
1、面对纠纷,张英没有走诉讼之路,更没有仗势压人。2、面对张家三尺的退让,吴家也退出三尺,没有占道建房。3、此事传为佳话,六尺巷因此得名,今日已成名胜。案例简析
1 讼师与律师的区别 讼师,为人鄙夷,身处礼治社会。律师,受人尊重,现身法治社会。3 司法与礼治的矛盾 司法,依照统一规则和个人平等;礼治,遵循差序格局和礼仪传统。无讼2 对待讼事的差异 礼治社会,重教化调解,轻折狱审判;法治社会,重权利和安全。
1、社会
高一【语文(统编版)】《乡土中国》:无讼-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