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
册
第
三
单元
资料链接
雄辩艺术的不朽经典
——
谈《过秦论》(上)
孙绍振
《过秦论》(上)是一篇奇文。奇,体现在文章的论点有失公允,文章的论述逻辑亦存在明显的漏洞;但是,作为文论却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所谓论点有失公允,指的是把秦灭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仁义不施”。实际上,论定秦是亡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属于汉初儒生,不仅在后世,而且在当代也颇有争议。有学者指出秦之国祚短促,许多政策恰恰是法家所否定的,如《韩非子》中的《亡征》有一百多种,秦始皇就占好多条。如秦始皇过于勤政,过于集权,正是法家所反对的。秦究竟是亡于法家,还是没有彻底遵循法家,至今在学术上还存在争辩。比较折中的看法是,秦亡是内外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认定为违反儒家的仁政原则。《过秦论》的论点,无疑有片面性。
再来看其论述逻辑存在的明显漏洞。文章题旨是总结秦从崛起到灭亡的原因,结论是秦亡于“仁义不施”,
亡在为政
之暴。从逻辑上讲,其兴起乃至统一全国,应该是实施仁政。但是,整篇文章论述秦之兴,连仁政的边都不沾。
题目是“过秦”,
可文章
主要部分却并未从秦之“过”着眼,而是称秦之兴为脉,系统分析
秦自孝公
至始
皇逐渐
强大的原因:“据
崤
函之固”,地形易守而难攻;“窥周室”,有政治上统一全国的雄心;内政上“内立法度,
务
耕织,修守战之具”;外交上实行连横政策,对诸侯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西河之外”的土地。从这里可以看出,根本没有仁政。相反,商鞅变法,所用的恰恰是严刑峻法。而文中所提及的六国著名的四公子,却不乏儒家仁政色彩:“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文章还正面写到秦国和六国的战争:“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
橹
。”这哪里有什么仁政的影子?
虽然如此,文章仍然是经典,读者很少感到疏漏,无不享受着作者高瞻远瞩气势如虹的雄辩艺术。下文对其雄辩艺术展开具体分析。
(一)
《过秦论》(上)的雄辩艺术首先得力于语言的概括和渲染。这里的概括和渲染,不是直接归纳式的,那样容易片面化,而是和矛盾的揭示结合在一起,在对立面的分析中,揭示其转化的条件,这就不但看起来全面,而且给人以深邃之感。
文章一开头写道:“秦孝公据
崤
函之固,拥
雍
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几句就透露出矛盾:一方面,是说地形有利,但地盘很小;另一方
雄辩艺术的不朽经典——谈《过秦论》(上)【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