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把握关键语句,读懂第1~3篇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链接高考 三步提升 建议用时:4
0
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基础达标
1
.
下面是作者在《乡土本色》中引用的平常语言和司空见惯的现象,其中体现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的一句是( )。
A
.
这不是见外了么?
B
.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C
.
女的插秧,男的锄地。
D
.
村子里几百年来
老是这
几个姓。
2
.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
A.
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C.
田夫抛秧田
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3
.
下面不属于《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识字不识字,是判断愚
不
愚的标准
B
.
不明白怎么应付汽车,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C
.
乡下人不识字,不代表识字的能力不如城里。
B
.
乡土社会中,语言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手段。
4
.
根据你对《乡土中国》中前三章的阅读,选出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作者在《乡土本色》指出,聚村而居的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不同村落间的人相互孤立、隔膜,而村落里的人却彼此熟悉的结果。
B.作者在《文字下乡》指出,乡土社会的环境、人际交往的特征均使乡下人没有使用文字交流的要求,因此识不识字不能成为判断乡下人是否“愚”的标准。
C.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指出,词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诉诸有形符号的文字和诉诸
无形的声音,乡下人若要跨越时间之隔,必须要借助词的这两种形式。
D.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指出,中国的文字是产生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即庙堂性社会的,
若文字
要下乡,就需要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先发生变化。
请从《乡土中国》第1~3篇中找出能阐释5-7题中所描述的现代生活现象的关键语句。
5
.
逢年过节,归乡心切的返乡大潮。
6
.
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别墅院子等地方见缝插针地“种菜”。
7
.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
一
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
5000《乡土中国》第3课时:把握关键语句,读懂第1~3篇4 分层作业(原卷)-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