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
·资料链接
《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孙逊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的无上瑰宝。对于它,正像一位美学家所指出的:“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
(李泽厚《美的历程》)而在这已经说过的千言万语之中,最精辟的要数鲁迅先生的两句话:“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那么,《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或者说,《红楼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的超越和突破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首先,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明清之际,我国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人情小说一支发展尤其迅速。但在这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作品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病,即支配着人物命运及其结局的,不是生活本身的规律性,而是某种封建的观念,诸如因果报应的善恶观念,或是科举名教观念。因而无论是小说的情节或是人物的命运,最后都必须屈从于这种观念,而拼凑成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从而使中国文学从来就缺少真正的悲剧作品。这种使生活屈从于观念的倾向,即使在当时比较优秀的作品中也难于幸免。
明代后期以“三言”为代表的话本小说,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但这类小说就大都贯穿了一个“劝世”的宗旨
(所谓“警世”“喻世”“醒世”,都是“劝世”之意),宣扬了劝善惩恶的观念(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理昭昭,丝毫不爽”),因而小说中善
的、美的代表,最终都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
在明清之际诞生的中长篇章回体人情小说中,则更是充斥着宣扬科举名教观念而凑成
大团圆结局的作品。《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就是这类作品中稍好的代表。这类作品尽管人物情节有异,但其大旨无非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最后是“天子赐婚,宰相嫁女,状元探花娶妻:一时富贵,占尽人间之盛”;正像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凡求偶必经考试,成婚待于诏旨”
(《中国小说史略》),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套子。这类作品之违背生活和
悖于
情理更是显而易见。
《红楼梦》则不然,它正如
【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资料链接】《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教师用书内容】